谷雨至,春已晚,万物生长渐旺,天气尚未尽热,而湿气已至。
此时节养生当以“柔肝、健脾、去湿”为要,以助肝气升发,安然入夏。
(资料图片)
谷雨起居
夜卧早起以养肝
春季是阳气生发之时,可适当地晚睡早起,起床后进行一些温和的户外活动,如慢跑、快走、跳舞、做操、打拳等,可以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机,促进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吐浊纳清,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,使人精力充沛。
谷雨着装
关注气温停春捂
谷雨时天气忽冷忽热,中午气温较高,但早晚气温较凉,很多人宁愿多穿也不愿挨冻。
其实,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。
春捂也应有度,15℃是春捂的临界点,超过15℃就要减衣,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诱发“春火”,同样容易生病。
尤其此时早晚与中午温差大,早晚应注意保暖,中午应适当减衣。
谷雨保健
搓鼻点穴防过敏
谷雨前后花粉、柳絮较多,有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人,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和揉搓鼻翼,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,有助缓解鼻塞、打喷嚏等过敏症状。
又因谷雨后空气湿度加大,平素湿气较重者,要从健脾补脾入手进行日常保健。
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也是祛湿要穴。
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,取该穴道时,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。
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,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,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。
谷雨饮食
少酸增甘防上火
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,酸味入肝,具收敛之性,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,故要少吃。
此时,可配些性凉味甘的食物,如菠菜、芹菜、海带、荠菜、黄豆芽、香椿等,以清解里热、润肝明目。
此外,谷雨节气要尽量少吃辛辣燥热食物,如辣椒、生蒜、浓茶、烈酒、咖啡、大葱等,以免生热助火。
更要少吃“热性水果”,如橘子、桂圆、榴莲等,以免“火上浇油”。
同时也不能喝冰冻的饮料或清热类凉茶,防止进一步损伤脾胃。
可以吃一些食物来清体内的热气,如红豆汤、酸梅汤以及绿茶,防止积热。
谷雨养生,一补一消
补水促代谢
到了谷雨时节,人体的新陈代谢会不断地加快。
所以,人们应该适当地增加运动量、适量地出出汗,以更好地促进新陈代谢。
不过,此时切忌大汗淋漓,因为汗出过度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。
因此,谷雨时期运动养生谨记遵循“懒散形骸,勿大汗,以养脏气”的原则,选择踏青、慢跑、放风筝、八段锦等方式。
汗为津液所化,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,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。
祛湿消病痛
谷雨时节,居住在南方的朋友可能已经有炎热之感,甚至已经处在“谷雨阴沉沉”的梅雨气候之中了。
对于这类人群来说,谷雨养生千万不能忘了健脾除湿。
起居防风湿:谷雨季节要避免久居湿地,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增减衣服,避免受凉感冒,平时有风湿骨病的朋友更应注意。
运动祛湿气:中医认为,动则升阳,阳气动则气血随之运行,有利于运化水湿,而且运动出汗也能排出一定的湿气。
运动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,不建议进行强度较大的器械力量型锻炼。
饮食化湿浊:谷雨时节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,可吃淮山、芡实、薏仁、扁豆、赤小豆等食物以健脾利湿,或食陈皮、青皮、草果等食材以理气化湿,或饮藿香、佩兰等茶水以芳香化浊,但忌吃生冷肥腻之物,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,加重体内湿气困留。
春茶清湿热: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(特别是绿茶),能清热利湿,化浊醒神,畅通人体气机,一扫疲乏困倦症状。
文中部分来源:中国中医、养生中国微信综合整理
X 关闭
X 关闭
饮食化湿浊:谷雨时节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,可吃淮山、芡实、薏仁、扁豆、赤小豆等食物以健脾利湿,或食陈皮、青皮、草果等食材以理气
臭烘烘意思:状态词。形容很臭。烘的基本释义:1、用火烤或烤火取暖:烘干衣服。烘手。2、衬托:烘托。详细释义:1、映照。烘明(通明);烘霁
满仓进攻!基金一季度业绩“冰火两重天”,美团、腾讯、通威股份被加仓,基金,加仓,满仓,美团,腾讯,傅鹏博,丘栋荣,高仓位,通威股份,总成交额
1、现在应该是七万七,江西我不清楚你可以查一下我们学校官网是有历年分数线的,不叫保送出国吧。2、就是分2+2和4+x就是你可以选择大三大四在
你需要的东西橡胶手套2个纸杯水窑胶1英寸画笔耐火砖粉(可选)塑料刀窑炉和壁炉通常衬有耐火砖。耐火砖用于衬砌壁炉和窑炉,主
1、小霸王 SUBOR2、快易典3、比电 BIIDI4、优学派 Noah5、迪乐Dilo6、学习郎 StudyMaste
近段时间,接连有国内外科技巨头涌入万亿级AIGC(生成式AI)赛道,A股市场上AIGC、ChatGPT等人工智能相关概念也是持续火热。但与此同时,安全
1、复制到迅雷即可:magnet:?xt=urn:btih:36462C556522D55A4EE1BB72D18FF3
嘉宝仕2022年净利277 69万同比减少56 02%销售收入下降2023 4 1918:34:41挖贝网丁易涵挖贝网4月19日,嘉宝仕(8370
这是4月19日拍摄的甘肃省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活动现场(无人机照片)。当日,甘肃省妇联联合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、甘肃省教育厅、甘肃